小炊帶你了解福建如何以閩南人獨特的方式慶祝端午
端午,除了傳統的慶祝方式外,各地還有其自己的特色,比如說福建,福建在端午節家家戶戶要吃荷葉包,還有一首流傳多年的福建民謠《采蓮歌》:手打鑼鼓響連天,端午采蓮在街邊。
寫午時書,喝午時茶,取午時水等也是在福建地區特有的風俗:福州人認為端午節的水特別寶貴,如果遇到下雨趕緊把臉盆搬出米(取午時水)。
還有貼對聯,全國貼對聯只貼一次,在春節,唯有福州貼兩次,另一次就是端午節。
福建霞浦,端午節要舉辦媽祖走水,信眾們敲鑼打鼓抬著媽祖神像上竹排,在海面來回巡游三次。船隊靠岸后,媽祖金身的轎子要往海面上下沾水三次,才上岸。
走貢王是福建詔安為紀念開漳圣王陳元光而在端午節舉辦的特色活動,每到一處寬闊地方,村民抬神像帶座駕快跑表演。
該活動早在清康熙年間就流傳,并為閩臺兩地鄉親喜聞樂見
莆田仙游,端午節有的地方是吃粽子,劃龍舟有的地方是吃黃雞蛋.黃雞蛋是用一種草將雞蛋的殼煮成黃色的。
喝雌黃酒,還有就是小孩子一般用煮雞蛋的水洗澡,穿新衣服,傳說這樣可以避邪。
莆田是媽祖的故鄉,有最濃厚的媽祖文化
到湄洲島,探訪媽祖宗祠、媽祖像,媽祖被稱為海洋女神,是這天地間永恒的豐碑。
在莆田,端午節更有特色,俗稱念著口訣過端午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初六嘴空空莆田民間的端午節就是按照這樣的程序進行。
節前,農家巧婦要用五色線為孩子織結長網袋裝熟蛋,織結小線袋裝樟腦丸,縫黃布虎,繡八卦圖,裁新衣裳。
節日里先磨米蒸糕,備料包粽,以備祭祖。
到初三,又以沿海地區特產麥螺為節日佳品,還流傳美話,曰:五月初三吸食麥螺,會增長脖子,醫治短脖病
初四清早,各戶在門、窗框上插艾草,以示避邪,還在大廳中張貼鐘馗像,除鬼學、保平安。
初五早,人們紛紛到野外,挖集午時草(即各種藥草),午后,裝入大鍋燒午時水以備全家人洗澡、清潔肌膚,消除疾病。
燒午時水時會放入雞蛋,以藥草蒸蛋,蛋吸入百味草中的藥理性能后,人吃了能殺菌、消病、健身。
初五忙了大半天,午餐要吃頓美味大餐,隨后洗澡龍舟競渡俗稱扒龍船,端午節期間,鑼鼓喧天,閩南、閩北、閩東、閩西,海濱湖漢,大江小河,幾乎都能看到競渡的龍舟。
福州重龍舟競渡以蘇岐特盛,龍舟長3丈,寬5尺,龍首龍尾,舟側繪有龍身,劃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執旗、鑼鼓手、放鞭炮者,合計有34至38人之多。
沿江及臨湖的鄉社,都擁有自己的龍舟,節前,準備扒龍船的鄉社便開始集資,帶著本鄉龍舟的旗幟,挨戶募捐,俗稱采蓮。
鄉間大戶出錢請扒龍船者宴飲的,就可坐龍船頭,這是一件很風光的事。
龍舟造型呈長而狹的柳葉狀,船頭雕刻大龍頭,須眉齊全,雙目炯炯,龍頭上披掛彩綢,船兩側彩繪鱗甲。有的龍嘴還能張能合,舌頭能伸能縮整條龍舟如活龍一般。
龍舟因顏色不同而有白龍、黃龍、青龍、黑龍等名稱。
也有些地方船頭安上蛙、蝦、虎等模型,稱為蛙龍、嚇龍、虎龍等。
竟渡終點停泊標船,以鴨子為標,這就和電影《邊城》里的情節有些相似
競賽開始,一艘艘龍舟如箭離弦,飛速破浪前進。
岸上觀戰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當龍舟到達終點時,標船把鴨子投入水中。
龍舟上的健兒紛紛跳往水中追捉,觀眾吶喊助威,極為熱鬧。